第一百四十七章 五台山上怪人凭现

小说: 炮灰黑化逆袭记 作者: 狐虎 字数:2033

  第一百四十七章五台山上怪人凭现

  永乐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个点,对佛教极为护持。

  因为他的佛教信仰,在永乐登基后便派人到西藏迎请哈里麻(在塔院寺的碑文里被称为葛嘿麻巴希).相别于他的父亲,永乐更信仰藏传佛教。这是因为永乐皇帝朱棣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燕王,属地为故元大都一带,今北京。

  他的燕王府便是以前元朝的皇宫。在明朝初期的北京(当时改大都为北平,永乐登基后又改名北京)蒙古人的被赶走了,但是蒙古人的藏传佛教信仰仍继续流行。

  永乐帝朱棣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三十多年,耳染目睹的对藏传佛教也就非常熟悉了。

  因此在南京登基后,即刻派人赴藏迎请极有声望的哈里麻来为他灌顶加持。五合山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殊圣的,文殊信仰是北方蒙古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一个文化纽带。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因缘,永乐派专员到五台山监修大华严寺,并动用了当地的两万匠人。由于重建过程中,显现感通了从未有过的神应,于是永乐救旨赐寺名为大显通寺。从此明朝皇室对五台山的崇建拉开了序幕。在哈里麻的提议下,永乐又重修了大白塔,并创建了塔院寺。

  在永乐之后,明朝的宣宗,英宗,宪宗,武宗,神宗,还有弘治年间的周太后,万历年间的李太后,以及代王,晋王和赵惠王等对五台山都有护持。

  在这些皇室成员中李太后对五台山的信仰和护持极为突出。明神宗万历在十岁不到就做了皇帝,因此在万历年间的初期,其实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在掌控政权。李太后(民间称之为李艳妃)被尊为九莲圣母,可见她对佛教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所在的塔院寺,是在永乐五年重修显通寺时,将大塔重修,并置塔院创建为寺的。但塔院寺今天的规模是在万历十年李太后出资扩建成形的。

  之后她还铸文殊大像送至北台,并建殿宇供奉。至于五台山的大骡顶也是在李太后的敕资下创建的。李太后对五台山的贡献不止在寺院建筑上,她还先后敕赐了十部整套的大藏经与五台山各大寺院。

  明朝的大藏经雕刻版本全都是由皇家控制的。天下的名山大寺能有一套大藏经就已是非常的殊圣了,而五台山御赐的藏经前育见后竟有十六部之多(其中包括明英宗御赐的几套)。

  这是极为惊人的。

  明太祖所制《大明律》中对妇女进寺院的禁制,在明末已是非常的宽松了。但简瑞瑶忽略了李太后的影响。九莲圣母的称号本身就证明了女性在佛教地位中的提升。李太后对佛教的护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带动了妇女对佛教的信仰。

  另外明朝皇室对五台山僧人地位也很是尊崇。明朝五台山的僧人受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僧官,有实实在在的衔位,比如善世这样的衔位在明朝初期属于二品官员,后来又降至六品。另一-种是爵位封号,法王,国师,佛子,禅师等等。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创立明朝。立国之初他便邀请了天下的高僧到南京接受供养,并为大明王朝祈福。位列前十位的高僧中便有五台山的宝金璧峰。

  在圆照寺的御制碑文里,我们看到宝金璧峰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为寂照圆明大禅师。这是五台山上受明朝敕封最早的一位僧人。

  五台山上汉传僧人中受封最高的应是妙峰禅师,在万历个他被封为“真正佛子”

  五台山上的受封最早也是最高的僧官当属具生吉祥大师。具生吉祥大师生于尼泊尔,修行于克什米尔的雪山中,于元朝末年来到中国。他与元朝宫廷有密切的联系,应该属于国师级的高僧。因为具生吉祥与元朝的密切关系,直至洪武七年才被明太祖诏见。但具生吉祥大师的德行很快就感化了明太祖朱元璋,从而被封为当时最高的僧官“善世禅师”统领天下释教。

  永乐迁都北京后,五台山有了地理上优势,所以高僧经常往来于五台山与皇宫中,值此五台山文殊信仰更是得以发扬光大。

  这一年是明天启七年,正巧碰上清凉寺文殊菩萨的开光大典,善男信女已自各地而来,山上的五个大铜塔,每层都嵌满佛灯,从新正起就昼夜通明,真是殿字金碧,妙相庄严。

  临到开光大典这天,这份热闹更不用提啦,一大清早,山岗、松林、峡谷、幽涧,都挤满了人,有的是佛教信徒,有的是专程来观光看热闹的人。

  在这些人当中,就有张晋。

  这天清早,张晋也随众观光。

  张晋左顾右盼,好像兴趣很高,张晋在顾盼之间,忽然微咦了一声道:“咦!这两个人的相貌怎么这般的古怪?”

  原来张晋前面的两人,一个活像吊死鬼!身长七尺来高,瘦削得像一枝修竹,面色又是白惨惨的,怪是吓人;另一个却肥肥矮矮,头大如斗,头顶却是光秃秃的。

  张晋瞧见这两个人的怪相,一惊过后,不觉“咦”的一声,笑了出来。

  那两人听见笑声,回过身来,瞪眼待找,张晋这时候也知道自己理亏,于是便赶紧一低头,在人丛中混过。

  这两个人乃是江湖上有名人物,高的那个叫丧门神包旭,矮的那个叫铁浮屠周通。

  张晋往前行了一会,忽然又是轻轻地怪叫一声。

  因为张晋这一次又看到了一个和尚。

  看到和尚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咱们顺着张晋目光所指方向望过去,只见一个方面大耳的和尚站在人丛之中,周围的人虽然你推我拥,却总是挨不近那个和尚,他一走动,周围的人就似乎自动给他让路一样,总挪出一点空隙来。

  这个和尚可是一个从来不念经礼佛,也不戒荤腥,专门欢喜在江湖上管闲事的野和尚,人称他为蛮和尚不理和尚。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