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无间危城 [转]与一位群里名为/怀念我自己/写作心德。

小说: 紫羽风暴 作者: 蓝雨烟 字数:5974

  [转]与一位群里名为/怀念我自己/写作心德。

  一语激醒梦中人,与这位朋友短暂交流中。受益甚多,因为将他的写作观念转出,以供其他各位写作参阅学习,一起分享写作的快乐。

  [对于人物的塑造,我一直秉着谨慎的态度来要求自己,因为如果人物没有塑造成功那么小说本身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小说角色的塑造其实非常考验一个作者在故事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上的能力,因为大多角色都是按照故事的需要来被塑造出来进而服务整个故事,但有时候二者间的关系会让人觉得太过牵强。可以很容易看出,故事的创作阶段如果是把人物和故事分开来进行设定的话,中途如果万一出现书中角色无法完成或不适合完成的事情出现的话,硬让角色去承担起将这个情节进行下去的任务无疑达不到效果,反而还会让读者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问题出现几率很高,但解决的办法往往只能选择去掉这个环节或者勉强将环节进行下去。此问题就是出在创作阶段;将人物塑造和剧情构思分开来进行导致不能将人物和故事完美的结合起来。

  小说的创作阶段先是有题材,而题材的取舍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作者喜欢玄幻故事、有的喜欢传统武侠、有的喜欢都市等。其实我觉得小说开始的第一个灵感就是题材,突然的灵光一闪,就有了一个题材,脑海中闪过的还有围绕这个题材的相关构思,但这只是故事的雏形,并不能作为去着手写它的理由。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往往被这种突然的灵感欺骗,误认为有了足够的资本去完成它。事实证明,这样的开头大多以失败收场,当然不排除一些特殊的情况,因为还是有部分人能将故事完成,至于品质如何,就不好多加议论了。但其中出色的作品我相信还是有的,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写作天赋’吧。不过相对我们这些没有这种天赋;但仍在此道路上坚持努力走下去的作者而言,通过后天的努力依然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的。

  小说创作期间最显眼的两大问题便是人物和故事。就故事而言,应当要先区分开故事、情节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的话,故事是一面镜子,事件是镜子中反射出的影象(这是随机的,但无论怎么样都是出现在镜子里),情节则是影象的动作。其实这个比方我不知道打的恰不恰当,但我知道,故事只是概括小说中所有事件、情节的统称。故事(主杆、主线、主题)一旦确定下来,我们就先看到一面镜子,但光看一面镜子当然很乏味,很快事件就冲到镜子前,而事件当然也不可能静止不动,这样和看照片一样几秒钟就能让人觉得乏味,于是情节便成了事件的动作,那么我们重新看到是一面镜子,但我们注意到的却是镜子中正在动的影象。

  单就故事的创作来说,一定要有几个串联在一起的事件,事件的进行便由情节来交代。不过让人感到无法区分情节和事件的问题又出来了,一个大的事件下又有小的事件,当情节正逐渐交代时,小的事件将故事从大的事件引到支线,那么这个事件处在主题事件的中间,所以不好说是情节中的事件还是事件中的情节——不过我们先不要为此将自己先弄糊涂,只管抛开它。事件中又有事件,故事就被引入了支线。在此,将它们的结构分解一下:

  故事由无数事件构成,情节则向读者交代事件的始末。在关系上,这个故事下的直属事件(因故事而起的事件,可以把故事看成是前因)被激发,事件因故事而起,那么事件虽然如果按照严格的要求来看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但它却与主题相关是因主题而起,它的一举一动关乎故事的走向和发展。那么可以说,小说故事其实是由无数个单独的故事组成,而这些故事都由故事而起,所以这些单独的故事便成了主题事件,最后组成了我们所说的‘故事’。但有时为了让故事看起来更跌宕起伏、百转千会,作者往往会在事件交代到一半时便又开启一个事件,但这个事件却由主题事件引起,但主题事件还有更上一级,那么关系就变得复杂了,不过还是很好区分的。

  当事件中的事件被开启(支线),那么它必定是以服务主题事件而存在的,就如主题事件服务故事本身一样。读者就这样被引入到一个单独的结构里,情节便又开始交代支线,但交代的同时也处处不忘将它与它的上司主题事件相互联系在一起,而主题事件却又与故事相关连,于是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所以我们读到这样的部分时并不会因故事没走主线而觉得它乏味或者多余,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支线怎么走,最终回归到的还是主题事件,而主题事件回归的又是故事。到了主题事件结束时,下一个主题事件的开启一般就在上一个事件结束时埋下伏笔。

  这些只是对故事在组成结构上的粗浅分析。

  写作是一门技术,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于用文字语言去构造一个真实的幻想世界,而它所传递出的不仅仅只有故事,更多的还是一种感动、一种心情、一种对生命的认知。

  有人认为小说就是一种由无数串华丽的辞藻组成的长篇文章,也有人把小说当成是一种小儿科的学问。我并不否认这些观点,因为隔行如隔山,就如我一直把论文当作是没有一点灵魂的东西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喜欢上它,并且尝试去创造它。而我就属于这类因喜欢它进而去了解它的人。

  小说不同于短文或散文,因为短文与散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极可能少的篇幅来传递一种思想和感受,而感受本来是无法用语言去直接表达出来的,但由于它们在辞藻上的不俗表现,使文章整体看起来有一种唯美的感觉在里面,文笔上的功夫也可见一斑。精炼的语言和华丽的辞藻将原本在小说里要用几百完字去描写的故事三言两语的就表达了出来,虽然没有小说那种详尽的细节,但有时候以这类表现手法写出的文章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上确实要比小说更能给人以瞬间的震撼与感受。

  而小说并不是没有它的优点,相反,它的优点在于一种如细水长流般的诉说,它虽然不像烟花那样能瞬间绽放出它的美丽,但欣赏它的人却往往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一点点的带到它的世界里,最终,当我们要离开它时才发现原己一直被感动着——被人物感动、被情节感动、被矛盾的化解感动,甚至被在它的世界盛开的一棵小草而感动。这就是小说,它能让你不知不觉的被感动,而当它结束时,你依旧能在回味它的过程中持续的被感动。这样的魅力只有小说才能拥有的。

  很多初学写作的写手大多都是以写短文和散文而开始的,也有人是单纯的因为喜欢看书而萌生出写书的想法;而我就属于后者。但对于刚跨进小说殿堂的我们来说,要想写好一本小说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欠缺写作的才华,相反的,只要每一个人在此领域稍加努力便可成就一番自己的作为。

  小说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就技术而言,对小说如果没有基本认识的人是看不出小说中的技巧到底有何门道可寻,就如我不懂歌手唱歌时如何从丹田发音,又如何能唱出抑扬顿挫、百转千回的音律,但我确实被歌声吸引了,只是我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被这歌声中无数技巧的联合出击所征服。

  在转入正题前,我先就‘如何精炼文笔’做一些自己的分析。

  文笔的精炼正如故事的精炼,也使得小说在整体品质上全面提高。单从词句的运用上,我们描写时应当要严格的选取出最恰当的一个,以使句子达到更传神的效果。而语言精炼的其中一条规则就是‘句子整体的完整程度不变,而意思明确又能给读者以形象的想象空间’。很多作者在精炼语言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往往却是一头扎进死胡同怎么也走不出来,因为光给句子缩水是不够的,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破坏掉了原有句子的完整度,让读者感到读起来拗口。

  例如我想描写一个将要死在战场上的战士:

  他倒在被鲜血染红的泥浆地里,困难的抬起右手用食指指着太阳,污秽的脸上却绽放出笑容。

  很显然,这段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将死之人对死的坦然面对,从表面看并无大的错误。但词的用法上却不尽详实。‘困难的抬起右手’显然不如‘艰难的举起右手’来得更好更准确,因为倒在地上的人是不能用‘抬起右手’来说的,而‘举起’是一种从下向上的托举,力的重心在垂直的线上,而‘抬起’的力显然不属于垂直作用力的,所以从力学角度来看,这也是错误的。而后面的‘绽放出笑容’看似虽也无甚差错,但似乎并不完全符合这个情节的整体意境,显得太过明快。用‘露出’显然更好更淡然,更让人觉得是一种有语言的表情,一种真意在笑中的感受。当然,后者大可不必如此苛刻的要求,但为了使小说能更接近完美,这么做也是需要的。

  词句的准确应用只是使语言看起来更精炼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只从删减字数来达到语言的精炼效果似乎并不可能。正如前面所说的,要以保证句子的完整程度作为前提再进行删减,不然减掉介词、主、谓、宾等重要词句,将严重破坏文字的整体连贯性,就好象将一个人的DNA信息的连接点去掉,从而使这个人朝畸形发育。

  记住这点,只是第一步。而做好这一步必定要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或经过长期的练笔方可达到,平时可以多翻阅‘语法运用’等书籍。不但如此,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不然纵使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效果,但却会因一时想不起词,便用它的同义词来代替,这样不但不能使句子变得传神、精炼,有时反而还会严重扭曲句意。比如书中的领导型角色在做出决定时,你就不能把武断用来代替果断而用,这是会严重损坏句意和人物的。

  除了用词的准确可以提高语言的精炼外,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故事的情节精炼程度。情节的精炼并不是说故事要多么的细节化,而是在每一个单独的情节下抓住一切能反应故事本身(人物、情节、事件、线路等都是故事本身)的地方去描写,有侧面描写、隐喻、人物性格的表现、铺垫等,将这些重要的元素融合起来去描写一个情节,使每一段每一句都跟故事的主线和想要表达的主题息息相关,那么整体看起来就算段落的词句上罗嗦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罗嗦。所以小说的语言有两种,既整体的语言和段落的语言,如果整体的语言没把握好,那么即使你段落的语言再精炼也会让人觉得罗嗦和多余,甚至整篇文章都是废话。就如写散文的人初写小说时,他描写一个环境、一个情景也许非常的华丽非常的唯美但达不到煽情的效果,因为他的段落语言与整体语言不相关或者关联并不那么明显,又或者前面的铺垫不够,表现也不够,使得这种原本能催人泪下的故事无法完成最终的效果。那么在小说里看起来,这些华丽的语言还是被归于罗嗦的范畴了;因为它们只在小的局部散发光芒,而大的整体却破败不堪,使得二者不能共同发力,这也是我初写作时的一大弊病。太过于追求段落语言而忽略了整体语言。

  整体语言,我把它说成是故事结构,也可以说是布局。很多人都知道故事要布局,但布局也要抓住重点来布局,比如韩国电影《婆孙》,整体的剧情其实非常平淡,但它却抓住了自己的重点,就是两个不同年代、不同观念、不同命运的人之间的故事。为了便于能更好的让大家理解,那么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电影。

  孙子(我不记得具体年龄,但大体是在6-10岁间)从小在城里长大,到了学校放假,父母决定将他送到住在偏远山村的婆婆家过。这个婆婆看起来有80多岁了,并且还有点聋,整个故事她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她伛偻的腰甚至让她整个人形成了一个90度。孙子来到这个地方,很鄙视这里的人,因为他觉得这些人都很土,甚至包括自己的奶奶。

  故事在整体的布局上,抓住一切能反应出矛盾的点并加以放大,以便在这些矛盾化解时更能起到感人的效果。比如孙子去的时候带了很多玩具,并在那里的小孩子面前炫耀,每当这些孩子好奇的围着他想要借玩具时,他总会得意的不借给他们,后来与这些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差。故事的这个情节是布局上的重点之一。

  有一次一头发疯的牛冲着道路狂奔,正好孙子就在牛奔跑的道上,他当时吓的哭了出来,正好在这个时候,曾经找他借过玩具的孩子从牛的后面跑了上来,抓起孙子就跑,后来二人幸免于难。到了后来有一个情节,孙子将自己的玩具主动借给了这些曾经被他鄙视的孩子。段落语言里并未明说,但整体大的语言却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与前面的事情结合起来看,达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效果。

  而婆孙这边,孙子非常讨厌自己的婆婆,还经常喊她聋子。又因为偏僻山村没什么好吃的,当孙子吵嚷着要吃肯德鸡时,外婆因耳朵不好使听不大清楚,也很迷惑肯德鸡到底是什么鸡,但最终还是点头表示买给孙子。于是到了第二天,婆婆披着星辰赶路去给孙子买鸡,来回一天,当她带着微笑将鸡端到孙子面前时,孙子开始闹了。这个情节也是重点之一,而买鸡过程中也有一个重点被抓住,就是婆婆掏出一小堆零散的钱在手里来回拨弄几下,迟疑了一会儿将钱递给卖鸡人,反应出婆婆虽然贫穷但却舍得为孙子买鸡。

  孙子没有吃婆婆炖的鸡,但半夜饿醒后却偷偷摸进厨房吃了起来。(故事为了表现这个山村的贫困和艰难,与前面婆婆迟疑买鸡的情节相呼应,而那只鸡也是用白水煮的,沾着盐吃)

  还有很多重点情节,比如婆婆每天起来去山下挑水。这些到最后的情节都得以发光,孙子帮婆婆挑水(但表面上还是一副气乎乎的表情),教婆婆写字时因婆婆的字东倒西歪而取笑婆婆,等等。故事的最后在孙子离开时达到了高潮。父母来接自己的儿子时儿子欢天喜地的冲进车里,但他却不知道为何久久望着车窗外站在黄土地上的婆婆,最后终于哭了出来。故事感动的不仅仅是孙子,还感动了观众,在无数个情节中让我感受到的是婆婆对孙子无言的爱最终让孙子敞开心扉。

  电影的最后的画面是孙子在给婆婆写信,而奶奶在信中的字东倒西歪的。另一个画面是奶奶坐在房间里,一脸淡淡的笑容看着孙子给自己的来信,故事又一次感动了我。

  其实这个故事很好的运用了布局并抓住重点使其发光,虽然整个故事很平淡,但并不会让看他的人觉得乏味和罗嗦,因为它抓住了自己所有的重点并在最后使每个点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所以我们在布局上要抓住重点,这些重点可以表现人物、表现情节表现一切能使主题发光的重点,那么我们在去描写它们时,整体上语言就使小说看起来显得精炼,因为段落语言的描写都与整体语言相呼应,也就不会让故事看起来罗嗦了。

  其实要写好一本小说注重的除开故事的情节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塑造,我之所以没有说‘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因为人物不单单只有性格,还有他们的背景,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等,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些都写在小说里,但这样严格的塑造人物却能使得我们能更了解自己的人物在某些情节下做出的反应会是怎样,这些反应有时候看起来显得突兀,但到最后往往都能给读者以交代。因为没有哪一个作者会在塑造好人物后而不去考虑人物与故事的关系,就如大炮要打中目标是目的,而如果炮弹与大炮的口径不符合,那么二者都只能是个摆设。所以情节与人物的关系就如大炮和适当口径的炮弹的关系一样,要使它们天衣无缝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效果。

  而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因没有灵感而无法继续下去的窘况,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导致的结果。写作不能单靠写作过程中随即出现的灵感而继续,应当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妥当后;例如人物、情节、结构布局等重点都要完全掌握清楚后再写。这可以说是将所有的灵感集中起来以后再发力,中途如果有更好的灵感可以有机的结合进去,但不会动摇整体的结构,故事也就不会因没有‘启发’的灵感而无法继续了,写作就该厚积薄发。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